当前位置:

【记忆深处】仙坝

来源:掌上渌口 作者:何胜军 编辑:刘慧 2020-04-10 16:39:25
掌上渌口
—分享—

文艺之窗/271

23.gif

我的家乡朱亭镇杉桥村洪家坪前的小溪上,有一座水坝,人们称之为“仙坝”。

一座坝就像一座丰碑,记载着当年的故事。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,先民们为引水灌溉,曾在村前那条蜿蜒流淌的“港”上(当地指小溪),建有好几座柴坝,比如朱家坝、张家坝……这些坝大多数都冠以姓氏为名,以此来纪念那些倡议筑坝的家族。可惜这些柴坝,早年或是被洪水冲垮,或是被现代钢筋、水泥混凝土替代,我对他们已经没有印象了,只有“仙坝”仍让我记忆犹新。

“仙坝”,沾着个“仙”字,自然有几分神秘。可小孩子们却不问这些,固然我对他的记忆,就不是来自那些有关神仙之说了,而只有儿时,在那坝前一泓清澈的溪水里,游泳、摸鱼、打水仗……留下的欢乐,以及那哗哗流淌的溪流里,摇首摆尾的鱼儿等令人难忘的场景,仍刻在我记忆的深处,以至多少年后,闲暇之余,我仍会不自觉地到洪家坪的坝上去走走、看看,似乎是想要追寻那段美好的时光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对坝的追忆,已不再只有儿时在坝上嬉戏的事儿了,更多的是想知道有关这座坝的故事。

坝,作为一项农耕灌溉设施,两千多年前,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能熟练运用了,而我家乡的那几座柴坝,是何时筑成的,现在已无从考证,人们只能从上辈人,口口相传的故事中,来寻找一些片断的记忆。

相传久远以前,南海龙王的龙太子,溯湘江而上,游历到了罗家台,看到这里青山翠绿,溪水潺潺,田畴井然,阡陌如织,风景如画,便流连于此。当他得知村境内那条清澈小溪,因水位低不能灌溉到农田里,禾苗难以生长,两岸村民长久以来,为之发愁,人们正在炆香燃烛,虔诚地祈神求雨时,被此地村民的诚意所感化,于是就化装成一个老农,带领村民伐木筑坝,引水浇灌,柴坝建成后,村民正准备筹谢这位老农时,老农却驾云而去,这时村民们才知道,是神仙在帮助他们,遂将新建的柴坝起名为“仙坝”。这是我听到有关“仙坝”最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。

然而神仙之说,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,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碰到问题,大多还要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劳来解决,我更相信,村境内那古老的柴坝,是靠村民自己力量建成的。

24.gif

年前当我再次来到洪家坪的溪坝上探寻时,正好遇上住在附近的一位年逾九旬老大爷,我连忙向他求证:

“大爷,这‘仙坝’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啊!”

他见我对此坝饶有兴趣,就指向小溪下游对我说:

“这座坝是后来筑的,原来的‘仙坝’是座柴坝,筑在那个拐弯处。”

“那为啥叫‘仙坝’呢?”我迫切地问。

大爷用手轻轻地撸了撸下巴的胡须,笑着对我说:

“先人修的呗!”

“真的是神仙所修的吗?”

“不是什么神仙所修,而是你何氏家先人所修的呢!”

老大爷见我心存疑惑,又连忙替我解释道:

“那时你家先祖在神泉湾作了很多田,‘港’里的水灌不到田里,他们就与其他乡民一道,在‘港’的上游,伐木起土,夯桩筑坝,引水灌田,于是我们这条‘港’上就有了最早的柴坝,此乃先人所筑,所以后人就叫他为‘先坝’。”

喔,不用多问了,我知道了,先人所修,故曰“先坝”,因“仙”与“先”同音,善良的人们,祈愿此坝能得到神仙的保佑,固然后来就有了“仙坝”之说。

26.gif

望着坝前哗哗地流水,我陷于沉思。流水不返,世事难现,有道是:逝者如斯夫!这世间的事情,也随流水而逝,我已经无法知道,祖先当年是怎么筑成那座柴坝的了,可此时,我仿佛已穿越时空,祖先们或顶烈日,或冒风霜,置身于浊浪之间,挥锤于汗雨之中,男女老幼如蝼蚁载粒,伐木围篱、拓桩筑堰的场景似乎又浮现在眼前,然而这其中的艰辛,已很难还原,要不是这位大爷提起,这些个故事可能早已随着流水而逝去了。

我已经被感动,我何氏先祖,自寰公以降,迁居至神泉湾、罗家台已三百余年,在这里耕作繁衍,其间为保耕田灌溉之利,与乡邻们成就了这项福泽后世的善举,而不以自己的姓氏为名,我为先祖创造的功德而自豪,这又是一个美丽的故事,我更相信这才是真实的“仙”坝之说,而不是那位老大爷为迎合我的好奇心,而杜撰出来的故事。

古老的柴坝易遭风雨的侵蚀而垮塌,“仙坝”的故事仍在传承,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为改变年年筑坝、年年垮的局面,村民们在政府的倡导下,决心改柴坝为石坝,现时他们再没靠神仙相助,也没利用任何机械设备,全靠肩挑手提,硬是将村境内的几座柴坝,全部改造成为集灌溉、发电、防洪等综合利用的混凝土石坝,洪家坪的石坝建成后,人们仍习惯称之为“仙坝”,小时候我们在这里见到,飞速转动的水轮,让现代碾米机、榨油机在古老的乡村开始轰鸣;开合自如的水闸,确保了“仙坝”之水,涝季泄洪,旱时灌溉;更有坝前那四季丰盈的溪水,成了我们儿时的乐园。
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村民举全村之力,在村上建成石坝、光明水库等水利工程后,还试图在洪家坪的“仙坝”上,自建一座跨溪渡槽,引光明水库的水至神泉湾、厚田垅灌溉,只因后来政府修建了龙潭高排渠道,架设了“龙泉巧渡”大渡槽,此项工程才停下来,现仍留在“仙坝”上的那几个高耸的水泥柱子,就是村民依靠自己的力量,改造村内水利灌溉的历史见证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来源:掌上渌口

作者:何胜军

编辑:刘慧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zlknews.cn/content/2020/04/10/7009688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