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一个不设防的城市

作者:晏建怀 编辑:贺晓青 2013-08-06 11:28:17
掌上渌口
—分享—

  巴彦浩特镇虽然名称上只是一个镇,但她既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,也是阿拉善盟左旗旗府所在地,是盟、旗、镇三级政府治所。巴彦浩特,蒙古语意为“富饶的城”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,背倚巍峨雄伟的贺兰山,面朝一望无际的腾格里大沙漠,这里林木葱郁,山水充足,是戈壁沙漠间一片天然福地,珍贵绿洲。

  在巴彦浩特的三天时间里,我们观夜景,玩沙漠,看奇石,美不胜收。不过,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,不是上述景物,而是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:整个巴彦浩特城成千上万的公寓楼,竟然看不到一个防盗窗,那一幢幢林立的公寓楼,在白色的阳光下,无遮无挡,悠闲自在,丝毫也没有防盗窗密布的那种拒人千里的感觉,这在中国无论南方还是北方、东部还是西部的城市,都是极为少见的。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?难道这里的居民一穷二白,无梁上君子钟情之物、起意之财?非也。这里资源众多,物产丰富,绒毛、建材、皮革是她的支柱产业,毛皮、地毯是她的出口产品,即使是山里的石头,也被人们雕琢成艺术品,称为奇石或观赏石,美妙绝伦,价格不菲,而且,巴彦浩特街头的商铺,绝大部分在卖奇石。为我们介绍情况的当地人、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杜学智先生风趣地说:你们走进街头任何一家卖奇石的商铺,开单扇门的,那肯定是千万富翁,开双扇门的,那肯定是亿万富翁。杜先生的话貌似夸张,不过我们随便走进几家商铺一瞧,那些奇石果真价格昂贵,从数千元至数百万元不等,还一副“皇帝女儿不愁嫁”的样子,诚哉斯言。

 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,让这座“富饶的城”可以不设防呢?

  良好的秩序并不决定于严刑酷法,而来源于文化和传统。巴彦浩特是蒙、汉、回族杂居之地,信仰伊斯兰教者甚众,他们的语言、文字、生产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,而生活习俗却与回族相近,崇尚“清真”。“清真”是伊斯兰教的精神体现,清则净,真则不杂,净而不杂就是“清真”。

  在与当地群众的闲谈中,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:一是对于回族人不吃猪肉的解释。他们不特不吃猪肉,而且很多动物都不吃,吃与不吃的标准是:相貌清秀、外表洁净、性情温和的动物吃,如牛、羊、鹿、鹅、鸽、鸡等;而奇形怪状、污秽不堪、性情凶恶的则属于饮食禁忌,如猪、狗、鼠、乌鸦、秃鹫、老鹰等。二是关于信仰,他们信仰伊斯兰教,信仰真主,念《古兰经》,保持严于律己的伊斯兰生活方式。

  就吃的方面来说,他们对吃的选择,包括很多禁忌,都是从人体健康出发的。有一点很搞怪,他们认为吃什么长什么,吃什么像什么,对于丑陋、凶猛、肮脏之物敬而远之。他们不暴食,不吃腥辣,饮食清洁。试想,如今人们孜孜以求的养生之道,不就是这些么?无怪乎杜先生说,今天社会倡导的许多生活习惯,他们千年前的老祖宗就这么要求了,并遗传至今。

  就信仰方面来说,现代人的焦虑、不安、近利等等毛病的存在,尽管理由很多,但关键是信仰缺失所致。信仰如同灯光,能照亮黑夜的迷惘,能平复生存的焦虑,能安抚不安的灵魂。巴彦浩特许多年逾古稀的老人,纷纷拖着年迈的身身躯,不远千里、满怀虔诚地赶去耶路撒冷朝圣,可见信仰力量的强大。

 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坚定的信仰,让生活在这座漠北小城的人们平静、谦和、真诚、友好。在巴彦浩特的街头巷尾,没有争长论短,更没有巧取豪夺,市肆井然,交通畅达,那些卖着昂贵奇石的店铺,甚至常常无人看守。良好的道德在这里构成了一种心理共识,天然契约,人们恪守诚信,相敬如宾,这里最闲的部门是公安,最空的地方是监狱。

  一个窗户不设防的城市,也是一个心灵不设防的城市,在这样一群美好的人们中间,“天下无贼”便成了一种现实。

作者:晏建怀

编辑:贺晓青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渌口新闻网首页